運費選擇 : 請看商品頁面介紹 全新未拆封,因庫存變動較大,若有急用下標前先詢問是否有現貨。 如果還有任何問題,請於問與答提出,我會儘快答覆的,謝謝。 商品簡介 : 開放之必要,面對之必須 在籌劃本期雜誌的過程中,十月忽從「 金鼎獎 」傳來好消息,在雜誌類的優良出版品推薦中,《 Fa電影欣賞 》獲得了人文藝術類雜誌推薦,而一八七期與一八八期的特別企劃「 當電檢檔案出土時 」亦獲得專題報導類推薦,在此感謝所有作者群的努力與貢獻,也謝謝評審們的肯定。 相信忠實讀者不難發現,每期企劃都有大量與文本、史料、檔案相關的應用與研究,這更呼應了國家影視聽中心作為一個典藏單位的特性。 而本期內容可以說更擴大了「 開放檔案 」的概念,與內外部的研究者、寫作者們共同合作,寫出檔案內外更多的故事與意義。 龐大的專輯「 小規格膠卷的光影之路:一起邁步於三○年代的業餘者們,還有路上巧遇的鄧南光 」,由導演林君昵與黃邦銓執筆,以電影技術史為方法,透過文獻比對、今昔地景考察等方式,試圖還原這些影像的時空,圖文並茂的內容,好似對小規格膠卷進行一趟光影踏查之旅;在梳理台灣業餘電影( amateur film )史的同時,也論證「鄧南光家庭影像」長期以來的詮釋錯誤,並給出一個更接近史實的可能途徑。 特別企劃 「《 龍山寺之戀 》是台語片嗎?── 重訪其省籍、語言、離散與類型」則談論由影視聽中心修復的《 龍山寺之戀 》( 1962 ),這部由白色恐怖受難者白克導演執導的電影,旨在傳達族群( 本省人與外省人 )融合,而片中使用的「 語言 」在當代頗值得玩味,正如作者陳睿穎、林奎章所提,過去該片曾被放置在台語片脈絡中,但其實片中佔比更多的是「 國語 」,研究者白國榮( Cameron L. White )也以論證語言如何作為文化象徵,與電影的「 類型 」交織。 藏品寫真這次邀來了影評人葉郎撰稿,寫的是一台須站著用腳踩的「 Moviola立式剪接機 」,這台極有可能是台灣唯一的三十五毫米立式剪接機,是一九七九年隨著澳洲團隊來台拍攝與中影合製的《 Z字特攻隊 》( Attack Force Z )時登島,後由知名剪接師廖慶松買下,多年後再捐贈給影視聽中心;文章細數這台特殊剪接機在台灣與世界電影史上的傳奇故事,以及這種「 站著剪 」的特殊體感。 專欄作者謝以萱以柏林的展覽「 無主之地 」裡首映邱妙津的《 鬼的狂歡 》( 1994 )開始,書寫女性創作者們面對影史缺席,作品中那種死裡逢生的精神;于昌民討論《 影像物件:電腦繪圖的考古學 》( Images Objects: An Archaeology of Computer Graphics, 2021 )一書,思考電腦影像的世界及其起源,這些電腦生成影像又如何成為電影的一部分;張亦絢寫《 親愛的房客 》,探討同志收養權與親權議題和電影敘事之間的關係。 整體來說,本期每篇文章都像現在對過去的一種召喚,這首先挑戰我們如何「 開放 」過去,進而如何「 面對 」隨之而來的討論。當那些看似既定論述有機會被翻攪時,歷史才有可能被重新理解與接近真實。 |
圖書目錄 :
001 編輯室報告 002 目錄 【 專輯 】小規格膠卷的光影之路:一起邁步於三○年代的業餘者們,還有路上巧遇的鄧南光 004 序:以技術史著陸的光影踏查──重探一九三○年代「 業餘者電影 」與翻轉「 鄧南光 」│林木材 作 006 起點:意外踏上與眾人相遇的旅程 010 重返1922年:囉囉唆唆的話說從頭之旅 022 辨識8mm膠卷:佇足於街角的相機維修店 028 異地追索:搭上開往幼稚園的東京南光線 058 誰是拍攝者:掩蓋於南光線下的神秘小徑 069 附錄:配方、影片資料表 **本專輯全部內容皆由林君昵、黃邦銓共同研究、撰寫( 作者順序依姓氏筆劃排列 )** 【 特別企劃 】《 龍山寺之戀 》是台語片嗎?──重訪其省籍、語言、離散與類型 076 「 國台語混合發音 」的隱藏文本:《 龍山寺之戀 》的市場整合芻議│陳睿穎 作 084 從巨觀走向微觀:《 龍山寺之戀 》的關鍵詞觀察│林奎章 作 094 港台早期的雙語電影:「 方言 」的類型化│白國榮 作 【 藏品寫真 】 102 站著說故事102年──廖桑的 Moviola 立式剪接機│葉郎 作 【 專欄 】 想不到的電影史 108 超前與小踉蹌 ──《 親愛的房客 》中的同志收養權顯影│張亦絢 作 給眼球世代的備忘錄 112 是誰遺忘、誰的空缺,誰能死裡逢生?雜談《 鬼的狂歡 》、《 親愛的奶奶,晚安 》與《 尋找西瓜女 》│謝以萱 作 影理論史 116 電腦影像的世界及其起源│于昌民 作 |